你和工作的默契度有多少?從3個角度思考,給自己一個「客觀的建議」

你和工作的默契度有多少?從3個角度思考,給自己一個「客觀的建議」

幾乎每位職場人士都會遭遇到這樣的問題:「不適應現在的工作,到底該堅持下去還是果斷離職?」在進退兩難時,我們也許會和父母、朋友或職業顧問討論對策,但大多數人僅能從你的主觀角度來看待問題,無法客觀剖析利害。最後,真正關鍵仍會回到我們本身,那麼這時挑戰就來了──要如何評估目前不適應的工作情境,來做出真正對自己有益的決策呢?


自我認知+特定工作情境,讓「不適應」的真正原因現形

不適應,往往源自於自我感知到「自己」與工作情境產生契合度的落差,使得我們無法從工作中得到滿足、或沒有共感。面對這樣的情境,建議先從「自我認知」開始梳理──你自認有什麼強項、弱項?想發展什麼個人價值?或你的人生信念是什麼?
並且,你可以先挑出某個「特定工作情境」,也就是你深刻感受到外界評價與自我認知互相衝突的情景。例如,你策劃了一系列的行銷活動,這可以試一個具體的工作情境。
接著,把對這個情境的自我與外界認知拉出來,例如,認為「傾注全力達到目標」(該情境的自我認知評價),卻被主管評價「缺乏策略思考」(該情境的外界評價)。
再來,將兩者交叉比對,會更有基準去看到這個情境本身是如何存有差距(gap),當你能具體去掉差距,將會讓自己更能判斷差距的由來以及何為關鍵的議題?讓自己有更好的決策基準,能由此判斷下一步該怎麼做。

3個角度,思考工作與你的契合度

比對「自我認知」與「特定工作情境」時,職場人士可以試著在比對過程中從以下3個角度來思考:

1.關鍵能力是否契合?
如果個人的技能專長與完成關鍵任務所需的能力不符,我們就容易覺得懷才不遇,價值感低落。這種情形特別好發於職場新鮮人與新手主管。
新鮮人求職時,通常較注重品牌、職位與同事是否投緣,卻沒有評估自己能否在組織發揮優勢。例如,新鮮人在入職後才發現公司所看中的技能並非自己的專長,因此慘遭冷落。而新手主管則常在上任後發現最能創造價值得不再是專業知識,而是激勵員工等領導能力,不適應角色轉換。
若你正在經歷相似的狀況,可以試著從身邊找出一位能客觀評價你的個人特質、經驗、工作風格的人選,請他們幫助你修正自我認知。或者,你也可以依照目前工作的要求來補強較弱的技能,發展更多元的能力。

2.組織文化與環境是否契合?
組織文化與環境也會影響到我們工作時的溝通、決策、協作、創造價值的方式,因此即使是相同職位,只要搭配不同國籍、規模的企業,甚至不同團隊,所需的關鍵能力與必須達成的任務就會大異其趣。例如,美商服務的技術主管轉換至日商,而日商注重輩分與規章流程的文化,就可能使他們覺得有志難伸。 此時,不妨試著主動調整自己的適應性,仔細觀察公司的決策依據、偏好的溝通方式,主動學習。或在組織內建立支持系統,邀請適應良好的同事,分享他們與老闆、客戶溝通的技巧,讓你能更順利利運用原有的專業技能,來順暢地貢獻價值。

3.可能根本「入錯行」?
如果短時間內頻繁更換工作,而且是為了「擺脫現職而找新職」,那癥結點可能是沒有認清自己真正擅長、熱愛的事物,並未依自身條件「理性」地選擇正確的產業或職業。
若是如此,我們也可以運用如 MBTI、蓋洛普優勢識別器(Gallup)等評測工具,來加深自我認識,輔助我們梳理過去「非理性」的職業選擇,釐清產生矛盾的成因。藉此修正自我認知後,再搭配特定工作情境,就能建立另一個新的職涯決策基準。

沉澱後,決定離職・・・

如果仍決定另尋出路,那為了降低再次找到不適合工作的可能性,建議職場人可以持續思考:自己對工作的期望是否需要修正?是否要調整理想職涯的方向?如何依自身優勢選擇職業?等關鍵問題。
一旦求職者有明確的自我認知,就能更主動篩選契合的工作機會。

養成反思習慣,降低人生試誤成本

「面對不適應的工作,到底要不要轉身離職?」這項難題可以顯示出反思能力的重要性。特別是 30 歲以上的求職者,普遍會被公司要求擁有更高的自我覺察能力,期望他們不需協助就能調整工作風格,自動融入組織。
因此,如果能及早養成反思的習慣,不斷交叉比對自我認知與職場現實,就有更多機會縮減認知落差、增進適應性,降低職涯的試錯成本,走在更順暢的職涯道路上。

文章參考:https://www.managertoday.com.tw/columns/view/61677
圖片來源:未來素材


如有任何辦公室問題歡迎諮詢

預約專線☞02-7736-2199

來信諮詢☞預約參觀/諮詢


Posted date: 2020/11/24